在中国西南部的成都市双流区,有一个起步于2018年的产业园区——成都芯谷。这个规划面积37.6平方公里,目前产业净承载空间仅4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却在短短几年内“酿”出了近百亿的产业规模和营收。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主阵地、集成电路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聚集区,成都芯谷何以创新涌流,成为成都园区体系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成都芯谷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定位和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自起步之初,园区便依托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物院成都科学中心等产业龙头,致力于打造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作为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成都芯谷被纳入了成都市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及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和人工智能四个产业方向。这种定位不仅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的入驻。
目前,成都芯谷已经汇聚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及科技创新平台。园区内现有“四上”企业58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建成科技创新平台20个、产业技术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3个。这些企业和平台共同构成了园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推动了园区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在自主、安全、可控的硬科技支撑方面,成都芯谷更是诞生了不少“中国造”前沿技术。园区内的“镇园之宝”华大九天,是国内率先投身EDA研发的企业之一,在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研发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中电九天则打破了泛半导体制造核心软件被国外头部企业长期垄断和封锁的被动局面。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园区在集成电路领域的竞争力,也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产业定位明确和企业集聚优势外,成都芯谷在产教融合方面也走在了前列。园区内没有围墙的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新型产业学院,实现了上学与就业的无缝衔接。这所学院的学生在研一期间在校内上课,研二研三期间则去企业实习,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学院还入驻了多个产业学院和科研团队,与园区内的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成都芯谷同样不遗余力。园区的规划面积虽然只有37.6平方公里,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生态绿地和已经建成的城市功能配套。以核心区域的研创城为例,这里已经建成了多个食堂、小超市、咖啡店、音乐博物馆、中央绿地公园等休闲设施以及学校、体育馆等文体设施。这些设施不仅为园区内的企业和员工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条件,也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此外,成都芯谷还构建了完善的产业创新服务生态。园区引进了中国信通院成渝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四川分院、工业互联网(成都)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以及中科芯未来等孵化器,支撑研发创新、技术交易和项目孵化。这些平台的落地不仅带动了更多服务商的落地,也更有利于助力产业集群的发展。
未来,成都芯谷将继续聚焦硬科技制造业,推动已签约的项目实际动工建设,并与大院大所大企业加强紧密合作,开展产业链的招商。同时,园区还将注重内部培育,发挥科创生态完善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科创平台、院校和园区企业的资源对接交流,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就近就地转化。
成都芯谷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产业园区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必须明确产业定位、集聚优质企业、加强产教融合、完善软环境建设以及构建产业创新服务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